被挖掘的历史和被遗忘的人物
发布日期:2025-08-17 12:56 点击次数:144
文史作家祁新龙新著《大秦长歌:一部两千年秦文明史》(三卷本)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分《新生》《蓄势》《聚变》三部,近130万字,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秦文明历史著述,完整呈现了秦族自上古至秦朝灭亡近两千年的文明历程。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秦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是同步的,秦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创新的特征,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深入研究和普及秦文明发展壮大史在当下愈显珍贵。
甘肃省礼县是秦文化的发祥地。自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成立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以礼县为重点进行秦文明考古工作,至今二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将这些成果通过通俗化写作予以普及,让读者真正读懂秦人、秦国、秦王朝的历史,成为祁新龙历时五年创作《大秦长歌》的初衷。
《大秦长歌》以考古发掘为依据,结合文献史料,用通俗的故事性语言完整讲述秦族自上古氏族部落诞生,一步步壮大成为西部诸侯,称霸西戎,又推行变法,合纵连横,逐渐向东蚕食,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并在统一全国后速亡的历程。
《大秦长歌》在勾勒秦文明早期孕育发展史时,综合了西犬丘、秦邑、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和西山坪遗址、礼县圆顶山遗址、甘谷毛家坪遗址、清水李崖遗址、张家川马家塬遗址等秦文化遗址考古成果,以“二重证据法”还原了秦人在五帝、夏、商、西周时期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尤其是填补了秦人始祖伯益至大骆一千余年早期秦文明史叙事中的缺环部分。
在史料归纳和运用方面,《大秦长歌》以《史记》《尚书》《左传》《帝王世纪》《竹书纪年》《逸周书》《清华简》《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等文献为基本史料,通过严谨的辨正与整合,将历史线索与历史人物两方面融合和互动作为总体叙事策略,以故事性语言描绘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并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史家判断与思考。
祁新龙为甘肃礼县人,生长并长期生活在这一“秦祖都邑”,同时也是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专家站进站专家。他说:“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总认为秦文化在陕西。这种认知固然没有错,但并不全面。秦人在甘肃的时间虽然早,却也是秦文化成形、蜕变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就像一个人的童年一样重要。”
一个时代会有各种思潮、学风的流行,此种多元竞逐、众声喧哗的现象,在晚明尤其常见。
明中期以来有几个运动或风潮,包括心学运动、文学复古运动、三教合一、制艺(即八股文)风潮,过去的研究较多把焦点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们引领或主导某个运动或风潮。本书则把眼光转移到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边地区的小读书人身上,这些小读书人往往同时受到数个风潮的影响,在各风潮间摆荡徘徊与彷徨,甚至陷入抉择的困境,又或者是试图为不同风潮找到同时并行的可能性。
“小读书人”多出身地方士族,有的有功名却未跻身仕途,有的甚至是没有功名的布衣,往往没有跨地域的声望。他们既非思想史上的“大儒”,也非政治史中的权臣。许多人没有资格被正史记上一笔,但这些人在地方丈量田土、组织社集、传播思想,实为历史洪流的中坚力量。作者张艺曦在序言中感慨,“我总不禁想为这些无足轻重的小读书人抱不平,想为他们留下名字……”